黃顙魚對水質的要求
黃顙魚喜歡清澈潔凈的水質,所以池水的透明度應保持在25~30厘米左右,生長季節要適時添加新水,高溫季節要勤換水,多開增氧,保持池塘天然餌料充足。對池水溶氧要求較高,所以要保持水體有較高的溶氧。高密度養殖池塘應具備增氧機。黃顙魚池水不宜堿性過強,用于防病的生石灰用量不宜超過20克/米/水。
放養密度和放養規格
根據水體餌料生物量,科學合理確定混養比例和放養規格,一般水體以草魚或羅非魚為主養品種的時候,混養6000尾~10000尾/畝為宜,放養規格為3厘米/尾~4厘米/尾。在養殖過程中若密度過大,規格過小,說明魚池中天然餌料生物量不足,必須投喂人工配制的專用黃顙魚餌料。否則年底達不到上市規格。
黃顙魚的混養
投喂人工餌料時,應先喂主養品種(投入淺水區),后喂黃顙魚(投入深水區)。黃顙魚有晝伏夜出的生活習性,投餌應以夜間為主。
魚池混養黃顙魚后不再適宜混養其它肉食性魚類,淡水沼蝦、淡水螯蝦的養殖池中不宜混養黃顙魚。
蟹池中混養黃顙魚,因河蟹、黃顙魚在生態上處于相同的水層位置,容易引起兩者生態位競爭。因此,蟹池中必須保持充足的天然餌料生物,否則影響黃顙魚飼養效果。可事先在蟹池中每畝投放部分懷卵的鯽魚、抱卵的青蝦,讓其自然繁殖,供河蟹、黃顙魚自由攝食。
病害的防治
防治病害時,盡量使用高效、低毒藥物,并通過觀察療效確定使用的藥物品種。黃顙魚的抗病能力強,養殖中一般無大病,但黃顙是無鱗魚,對常用藥物忍受力不及四大家魚,在飼養中受季節、氣溫、水質、投料及魚體表無鱗的特點和漁池中的細菌、寄生蟲等影響,也會引起局部感染和寄生蟲疾患,這就需要在平時養殖中注意觀察,針對異常情況提前預防。
1.驅蟲:以內服青蒿末等中藥為主,可視各地情況進行使用。
2.抗菌消炎劑:口服藥(壓成粒料在飼料中混勻)用”呼樂芬+魚寶康“加入餌料中,連續喂3天,口服藥料,最好現配現喂,切忌久放。主要針對細菌感染的病魚,三黃散、板黃散等中草藥可以內服防治一點紅癥狀。
3.對出血病的治療:在投放、運輸中盡量避免損傷魚體,以防在初春、秋冬低溫季節感染水霉。在高溫季節如果發生了出血性水腫病,要連續使用聚維酮碘全池潑灑2次,可以有效治療。治黃顙魚魚病應拒絕施用敵百蟲藥劑殺蟲,否則帶來不良后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