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環境原因
1.南苗北運
南方的魚苗北運成為趨勢。廣東等南方地區因水溫高、降雨多、水源充沛、可提前 1 個月繁殖苗種、魚苗繁殖配套好等因素,使得廣東繁殖的鯽、鯉、加州鱸、鱖等品種水花和 2 厘米左右的苗種空運到四川、江蘇等北方省市,在當地溫室里培育1個月,再銷售給養殖戶,這種模式得到極大的發展。但大范圍的地域跨度,兩地的病原,環境差異巨大,魚苗適應環境成本巨大、耗費大量的體能來適應環境,容易導致放苗成活率不高,魚苗死亡。
2.水質差異
苗種培育池和投放水體的水質差異大,溫度、溶解氧、p H、硬度、氨氮、亞硝酸鹽、硫化氫、有毒物質等有差異,這些指標中有些容易檢測,有些檢測難度大或成本高。小建議:兩地水環境溫度差距不超過2℃,溶解氧差距不超過1.5毫克/升,p H差距不超過0.5、硬度差距不超過3%比較適宜。硬度指標以前提得很少,硬度變化大時,魚苗需要消耗很多的能量去抗拒硬度變化。有毒物質只能根據當地的經驗積累而得,了解當地使用過什么農藥、農作物重金屬超標而得。
3.不當運輸
魚苗被提前運輸:魚苗剛出眼點,甚至是嫩口魚苗,就被提前運輸,導致魚苗受傷,投放后死亡。
魚苗運輸前沒有做好“困箱”、排便等工作。魚苗運輸前,應該進行幾次拉網鍛煉,促進排便,控制黏液分泌,降低應激等。如沒有做好吊水、“困箱”工作,魚苗應激嚴重、運輸容器中大量分泌黏液,排便,運輸、投放成活率大大降低。
在運輸過程中產生的氨氮、溶氧的消耗、水溫變化、細菌和黏液引起的“發燒”是影響運輸成活率的一些原因。長時間、高密度的運輸,氨氮含量高,進入魚苗血液、魚腦中,引起魚苗昏迷或半昏迷,從而易引起魚苗死亡。
運輸過程中動作幅度大,沒有合理安排運輸路徑、加水時間、觀察次數。
4.天氣變化
天氣多變,建議晴天投放苗種,不建議陰雨天,尤其是正在下雨的時候投放苗種。陰雨天常風大,魚苗喜歡頂水,消耗體力;且雨直接淋到魚苗,容易引起感冒。在黃鱔等魚上表現特別明顯,陰雨天下的鱔苗容易“感冒”,引起死亡。
5.沒有及時對魚苗消毒
魚苗投放前、捕撈、運輸過程中難免會擦傷,魚苗投放后進入新環境,應激加擦傷容易導致魚苗感染細菌,應及時進行消毒,提高成活率。
6.沒有培養好適宜水色和適口餌料
培養好的適宜水色,水體的能量代謝、物質循環和信息流動適宜于魚苗,避免有害物質或不良環境引起魚苗死亡。培育適口的餌料,魚苗入塘后,需要補充大量的能量,攝食適口餌料可快速提高魚苗體質。餌料不適口,則魚類攝食艱難;餌料培養不當,則培養的浮游動物可能超過魚苗所能攝食的量,甚至會培養出魚苗的敵害生物并捕食魚苗。
7.敵害生物
魚苗入塘后,會面對多種敵害生物。不同的發育階段面對的敵害生物有差異,可能會有來自“海陸空”的敵害生物危害魚苗。不同種魚類、同種魚類的大個體有可能成為敵害生物。
8.清塘用的產品有殘留
養殖水體清塘時,使用的產品劑量比較大、有些物質對魚類毒性大、水溫低清塘劑代謝慢、某些品種的魚對特殊的清塘產品特異性敏感、魚苗個體小致死濃度低等原因容易導致魚苗投放后死亡,表現急性死亡、打轉后死亡或魚苗投放后畸形多、頭部出血引起死亡。
9.氣體過飽和
魚苗喜歡閃亮的東西,會吞氣泡;魚苗個體小,活動能力弱,身體有氣泡黏附難以擺脫,體內有氣泡難以排出;氧氣、氮氣或其他氣體過飽和后,加上風平浪靜,魚苗容易得氣泡病,引起魚苗死亡。